满地残红惊不见,晓风吹上石榴枝。
仙馆无人春寂寂,一林红日鍊樱丹。
晓来多谢梁间燕,尽把春愁举似人。
山翁何事冲寒往,知有梅花在隔溪。
归路夕阳收,山翠染襟袖。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春日将尽、夏日初临的细腻画面,通过几个日常却富有诗意的片段,传递出淡淡的时光流逝之感和自然之美。

第一句写落花被风吹上石榴枝的瞬间。满地残红本是春尽的标志,但风却调皮地把花瓣吹到石榴枝上,仿佛春天在告别前最后玩了个游戏。这里用"惊不见"形容花瓣突然消失的灵动,暗示季节转换的不可捉摸。

第二句转到静谧的仙馆(可能指道观或幽静居所)。无人春寂与红日映照下的樱桃形成冷暖对比——"鍊樱丹"形容樱桃像被阳光炼成红宝石,静中有动,寂寞中藏着生机。

第三句突然出现活泼的梁间燕。诗人把燕子拟人化,说它们"举似人"(像举着东西给人看)般叽叽喳喳,把人的春愁都具象化了。这里愁绪不沉重,反而带着被自然治愈的暖意。

第四句笔锋转向山翁(山中老人)踏寒寻梅。明知溪对岸有梅花仍要冒寒前往,写出人对美好的执着追求。"隔溪"二字制造距离感,让寻常的寻梅举动有了故事性。

最后一句用夕阳收束全篇。归途中山色染衣,既是实写草木翠色映衣,也暗喻自然之美已浸润心灵。一个"收"字把整天的见闻轻轻包裹,余韵悠长。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飘飞的花、寂静的庭院、喧闹的燕子、寻梅的老者、归途的斜阳…看似零散的画面,通过"春去夏来"的时序和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串联起来。没有宏大抒情,却在观察小事物中流露对生命律动的珍视,寻常景致里藏着不寻常的诗意。

刘光

刘光,原名寅,字子敬,后改今名,字玄辉,号晓窗,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孤力学,忍贫不仕,授徒五十馀年。入元,行省差充宁国路学正,不赴。有《晓窗吟稿》,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晓窗吟卷序》、《宋季忠义录》卷一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