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急赈歌① 其一

昔读宝俭箴,贵粟贱金帛。
昔闻袁道宗,蠲赈上六策。
又闻林希元,荒政丛言摘。
三便与三权,六急从所择。
自古以为然,周赒救艰厄⑴。
况兹斥卤区,民贫土更瘠。
年来遭旱灾,满地变焦赤。
又被咸雨伤,狂飙起沙碛。
海枯梁无鱼,山穷野无麦。
老稚尽尪羸,半登饿鬼籍。
丁男散流离,死徙无踪迹。
所赖别驾仁,捐廉先施借。
向来失预防,社谷祇虚额。
乾隆十六年,官捐二百石。
移归台邑仓,陈腐实可惜。
何不拨数千,存贮常平积。
平粜假便宜,采运收补益。
兹法如堪行,从长一筹画(此诗又载赖子清《台湾诗醇》。)。
炊烟卓午飞,乞火闻邻妇。
涕泪谓予⑵言,恨死乃独后。
居有屋数椽,种无田半亩。
夫婿去年秋,东渡糊⑶其口。
高堂留衰翁,穷饿苦相守。
夫亡讣忽传,翁老愁难受。
一夕归黄泉,半文索乌有。
嫁女来丧夫,鬻儿来葬舅。
家口馀零丁,幼儿尚襁负。
吞声抚遗孤,饮泣谋升斗。
朝朝掇海菜,采采不盈手。
菜少煮加汤,菜熟儿呼母。
儿饱母忍饥,母死儿不久。
尔惨竟至斯,谁为任其咎。
可怜一方民,如此计⑷八九。
恩赈曾几多,可能活命否(江宝钗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如话的语言,描绘了清代台湾一场灾难中的民间惨状,字字血泪,堪称古代版的"灾难报道"。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救灾理论铺垫(开头16句) 诗人先引用历史救灾经验(像现代人引用专家意见),提到古代袁道宗、林希元的救灾方案,暗示官府本有成熟应对机制。但笔锋一转,指出当地土地贫瘠、连年旱灾、海水倒灌的困境,用"海枯山穷"的夸张描写,展现生态崩溃的可怕景象。

2. 人间惨剧特写(中间22句) 诗人镜头对准一户典型灾民:丈夫外出谋生死于异乡,老翁活活饿死,妇人被迫卖儿葬亲。最揪心的是"菜少煮加汤"的细节——母亲把海菜汤留给幼儿,自己喝清水充饥,这比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对比更刺人心扉。结尾"儿饱母忍饥,母死儿不久"十个字,写尽灾难中的母爱与绝望。

3.官僚系统批判(最后14句) 诗人揭露官府救灾的荒诞:粮仓里的存粮宁可发霉也不发放,十六年来只象征性捐过二百石粮食。用"炊烟卓午飞"的日常景象反衬,暗示这样的惨剧不是个案,而是"十户九灾"的普遍现象。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 用"小人物故事"代替空洞数据,老妇的自述比任何灾情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 层层递进的灾难描写,从自然环境恶化到家庭破碎,最后直指制度腐败 - 结尾的质问"谁为任其咎",把批判矛头从天灾指向人祸,这种勇气在古代诗中罕见

今天读来依然警醒:当诗人说"陈腐实可惜"的官仓粮食时,我们看到的何尝不是古今相通的官僚主义?当母亲为省一口饭而饿死时,人类面对灾难的脆弱与坚韧同样令人动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