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创作背景

诗人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简析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庾信羁留北方而不能南归,预想自己肯定会被人诟病,但想到梁的腐败无能与不可挽救,也就顾不得论身后之名而借酒浇愁了。实际上这是庾信的愤激之言,梁必败早就有预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呢?那就暂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庾信的《拟咏怀十一》是一首充满悲凉与无奈的诗,通过秋景、战争、历史典故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慨。

1. 秋景起兴,奠定悲凉基调 开头两句“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以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萧瑟、哀伤的氛围。秋天常被用来象征衰败和离别,诗人借此暗示内心的悲凉和怨恨。

2. 用典抒情,深化悲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化用了两个典故: - 湘水竹:传说舜帝南巡去世,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哭泣,泪水洒在竹子上形成斑痕(即“湘妃竹”)。 - 杞梁城: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战死,妻子痛哭导致城墙崩塌。 这两个典故都指向极致的悲痛,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 战争残酷,命运无常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描写战争的残酷:天意让国家败亡,士兵们满怀愤懑;国土日渐缩小,士兵们愁苦不堪。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进一步用天象暗示战争的凶兆:彩虹照军营(古人认为虹是凶兆),流星坠落(象征将领死亡)。这些意象强化了战争的悲剧色彩。

4. 借曲抒怀,生死难料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借用历史典故: - 楚歌:项羽被围垓下时,四面楚歌,预示失败。 - 南风:传说南风曲象征死亡。 诗人借此表达对命运无法掌控的绝望。

5. 借酒消愁,看淡身后名 最后两句“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是无奈的自我安慰:既然人生充满苦难,不如饮酒忘忧,身后的名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看似洒脱的态度,实则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

总结 这首诗通过秋景、战争、典故等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个人命运的悲叹。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酒消愁,展现了一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生态度。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