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庆祝崔清献公祠堂建成时写的,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崔清献公的敬仰和怀念。
开头两句提到"象笏"(古代官员上朝用的手板)和"魏谟"(可能指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用这两个典故说明崔清献公像古代贤臣一样,继承了好的传统,振兴了家族名声。这里用具体物品和历史人物作比,让抽象的品质变得形象可感。
中间四句直接描写祠堂建设。先说崔公的故居已经修复得庄严大气,新建的祠堂也很快完工。"恰恰成"用口语化的表达,让诗句显得活泼亲切。接着用"嘉定""端平"两个年号,点出崔公在战乱年代保卫家乡、守护百姓的功绩,语言简洁但信息量丰富。
最后两句是总结升华。前一句说崔公的功德流传千古,后一句用"香火情"这个接地气的说法,表示百姓会自发纪念他。这里没有用夸张的赞美,而是通过"人人"这个普通词汇,强调崔公深受民众爱戴。
全诗特点:
1. 用日常事物(象笏)和生活用语(恰恰成)拉近距离
2. 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护乡城)展现人物功绩
3. 结尾的"香火情"特别打动人,把祠堂落成的意义升华到情感层面
4. 虽然写的是古代官员,但语言平实,现代人读来也不觉得隔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老百姓能懂的话,说老百姓心里的事——通过建祠堂这件事,既记录了历史功绩,又表达了人民对好官的朴素感情。
翟龛
翟龛(一二二四~一三一四),号遁庵,东莞(今属广东)人。景先子。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领乡荐,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再举都魁,官本邑主簿。宋亡,杜门不出,建聚秀楼,延士讲习其间。延祐元年卒,年九十一。事见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四、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四。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