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梅山寺

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余。
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
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
岂无吴市隐,封事至公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晚秋时节梅山寺的凄凉景象,同时反映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开头两句写景:诗人住在梅山寺时正值深秋,郊外原野刚下过雨。这里的"带雨余"暗示雨后的萧瑟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忧郁基调。

中间四句写民生疾苦:庄稼虽然快要成熟("禾收将有耳"),但百姓却饱受苦难("民病化为鱼"),这里用"化为鱼"暗指百姓像鱼一样任人宰割。接着诗人发出质问:阴霾何时能消散?战乱为何还不结束?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最后两句表明心迹:诗人说自己并非没有能力隐居("吴市隐"用典指隐居),但仍关心国家大事("封事"指奏章),愿意为百姓发声。这里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通过秋景与民生的对比,生动展现了战乱年代的苦难。诗人没有停留在感叹,而是表达了积极入世的态度,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相连的情怀,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王遂

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枢密副使王韶之玄孙,后为镇江府金坛人,宋代名臣。 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历官差干办诸司审计司。绍定三年,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后任工部尚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