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社集同岑梵则王说作柬屈翁山高望公诸子(康熙元年壬寅,容本据墨迹)
西郭林泉异昔游,萧萧禾黍不胜秋。
路回野渚循绀殿,海引明霞结十洲。
佳节漫从戎马过,馀生愿傍法云休。
岩栖得共桃花隐,满载山光上小舟。
路回野渚循绀殿,海引明霞结十洲。
佳节漫从戎马过,馀生愿傍法云休。
岩栖得共桃花隐,满载山光上小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郊与友人聚会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西郭林泉异昔游,萧萧禾黍不胜秋"写西郊的景色与往日不同,秋风吹拂着禾黍,营造出萧瑟的秋意。诗人用"异昔游"暗示这里已不是从前的模样,透露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颔联"路回野渚循绀殿,海引明霞结十洲"写景致优美:小路蜿蜒通向野外的水边,沿着青色的庙宇前行;晚霞映照海面,仿佛连接着传说中的仙境。这两句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如梦似幻的景色。
颈联"佳节漫从戎马过,馀生愿傍法云休"转入抒情:美好的时光在战乱中匆匆流逝,诗人希望余生能远离尘嚣,在佛寺旁安度晚年。"戎马"暗示当时的社会动荡,"法云"则代表清净的修行生活。
尾联"岩栖得共桃花隐,满载山光上小舟"是诗人的理想:与友人一起隐居山间,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生活,最后乘着小船,满载着山中美景归去。这个结尾充满画面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同时抒发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诗人将眼前景、心中情巧妙融合,既有对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乱世的感慨,更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读来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