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都中杂咏 其二
今夏苦雨多,积水遍四野。
田庐化乌有,流离状难写。
迩来见三白,云兆明岁丰。
可怜蚩蚩者,何以御严冬。
愧我寒素子,敝裘以蒙戎。
一身且不庇,何可及物功。
侧闻圣天子,恤民廑宸虑。
诏令赐冬衣,不待叩阍诉。
博济古所难,沟壑谁见收。
鸠形与制面,骇视泪交流。
却听朱门内,歌管声未休。
天道固如此,杞人胡独忧。
田庐化乌有,流离状难写。
迩来见三白,云兆明岁丰。
可怜蚩蚩者,何以御严冬。
愧我寒素子,敝裘以蒙戎。
一身且不庇,何可及物功。
侧闻圣天子,恤民廑宸虑。
诏令赐冬衣,不待叩阍诉。
博济古所难,沟壑谁见收。
鸠形与制面,骇视泪交流。
却听朱门内,歌管声未休。
天道固如此,杞人胡独忧。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里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1. 先写夏天洪灾的惨状:田地房屋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2. 接着写冬天来临:虽然下雪预示来年丰收,但穷人依然无法抵御严寒。诗人自述连自己都衣衫褴褛,更无力帮助他人。 3. 最后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皇帝下诏救济百姓,但实际仍有大量穷人挨饿受冻;另一方面富贵人家却歌舞升平,完全不顾民间疾苦。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 - "三白"(瑞雪)与"严冬"的对比 - 皇帝的仁政与实际救济效果的对比 - 穷人"鸠形制面"(骨瘦如柴)与朱门"歌管未休"的对比
诗人通过这些对比,既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最后两句"天道固如此,杞人胡独忧"更是以反讽的语气,暗示这种不公现象长期存在,普通人的担忧也无济于事。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