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二首 其一

种豆山园中,土瘠豆不实。
捃收能几何,倚杖三叹息。
况此山下田,旱久苗叶赤。
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
已孤丰稔望,徒费耘耕力。
官吏更索租,真尔从何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在秋收时的困境,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诗的前四句写山上贫瘠的豆田:农民在贫瘠的山坡上种豆,收成少得可怜,只能拄着锄头连连叹气。这里用"土瘠豆不实"五个字就形象道出了土地贫瘠与收成差的因果关系。

中间六句转到山下旱田:山下本该肥沃的田地遭遇大旱,稻苗都被晒得发红。诗人用递进手法说"没豆子还能忍,没稻谷吃什么",通过农民的心理活动,凸显粮食短缺的严重性。"已孤丰稔望"两句更是直接道出农民从希望到绝望的心情转变。

最后两句笔锋直指社会现实:官府还要来催租。这个"更"字用得极妙,在农民已经走投无路时,官吏的催逼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尔从何出"这个反问句,既是农民绝望的呐喊,也是对剥削制度的控诉。

全诗就像用白描手法拍摄的纪录片镜头:从贫瘠的山地豆田,到干旱的平原稻田,最后定格在官吏催租的场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农民"三叹息"的动作、"无禾孰供食"的担忧、"真尔从何出"的反问,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古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种写实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震撼力。

徐文卿

信州玉山人,字斯远,号樟丘。徐人杰子。师事朱熹。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工诗,与赵蕃、韩淲齐名。有《萧秋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