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

故居荐山东,十载去不还。
故人庐峰北,一念长周旋。
风波既渺藐,岁月空推延。
园地益新好,亭馆故依然。
忆昔紫阳翁,沉醉春风前。
登览意有会,携提笔如椽。
银钩并铁画,灿烂疑蛇蜒。
至今雕梁上,日夕生云烟。
触事多思远,抚景良独妍。
秀色可览结,岚光渺无边。
斯文与斯亭,千古垂不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自咏》像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核心情感: 诗人离开山东故居十年未归,却始终惦记着庐峰北边的老友和旧景。时间冲淡了生活的风波,但记忆中的亭台楼阁依然鲜活。他想起当年和紫阳翁(可能是师长或挚友)在春风中饮酒赋诗的快乐时光——友人挥毫泼墨的潇洒,字迹如银钩铁画般遒劲,至今仿佛还在梁木上流转着墨香。

画面感与现代共鸣: - 「园地益新好,亭馆故依然」:故乡变美了,但老建筑还在,像极了现代人回乡时发现老街改造后"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心情。 - 「灿烂疑蛇蜒」:用蛇游走的姿态形容书法笔势,生动还原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奔放。 - 「日夕生云烟」:雕梁上的字迹在暮色中如云雾浮动,这种虚实交织的描写,让记忆有了梦幻感。

深层思考: 诗人触景生情时,发现自然风光(秀色、岚光)与人文痕迹(斯文、斯亭)已融为一体。他领悟到:真正不朽的,是这片土地承载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联结。

现代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那些关于故人、故土的故事,才是抵抗遗忘的力量。就像我们今天翻看老照片或重访母校时,那种"物是人非却又精神永存"的感动。

蔡权

蔡权(1195~1257)字仲平,号静轩,蔡沈子,蔡杭弟,蔡氏九儒第四代,生于庆元元年,卒于宝佑五年,寿62岁。幼年母丧,伯母詹氏抚养,聪明英毅,肆业于家,兄弟联席自相师友,屡荐入京任职均坚以疾辞。淳佑六年以兄杭恩泽补承务郎,授庐峰书院山长。平生好施于人,凡宗族邻里婚丧喜事,都能倾资相赠。教授乡间,讲明义理,极其祥密,诸友皆称其得家学心传,为学者讲学能辨疑祛惑,使人心兴起,实不少让,天性之高洁与祖父无异。代表诗作有《自咏》,《游西山》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