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祠

昭君天赋倾城色,何事君王未曾识。
徘徊顾影无计留,一朝远嫁匈奴国。
匈奴国日暗飞尘,昭君君绝艳惊国人。
单于骇叹昔未睹,甘心保塞为藩臣。
从来败德由女美,褒妲骊姬及西子。
玉环飞燕更绝佳,遗臭千载堪咨嗟。
毛生善画古无有,强把丹青倒妍丑。
却教尤物摈绝哉,能为君王罄忠益。
闻说昭君出塞初,朔风萧飒吹衣裾。
聊将琵琶寄离恨,痛绝玉颜嫔老胡。
老胡死矣义当返,慷慨怀归曾上书。
君王有诏从胡俗,恸哭薄命终穹庐。
自古佳人多命薄,亦如才士多流落。
人才有益尚疏外,佳无补何可怼。
君不见萧生堪猛岂不忠,君五疑信相半终不容。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1. 美女不被赏识的悲剧 开头说王昭君长得倾国倾城,但皇帝居然没发现她的美(就像现在有才华的人被埋没)。她没办法只能远嫁匈奴,结果一到匈奴就惊艳全场,连匈奴单于都看呆了,立刻愿意臣服汉朝。

2. 对"红颜祸水"论的反驳 诗人吐槽历史上总把亡国怪到美女头上(比如褒姒、妲己、杨贵妃),但王昭君明明用美貌换来了和平,这种偏见太不公平。还讽刺画师毛延寿故意把昭君画丑,害她被选中和亲。

3. 塞外生活的痛苦 描写昭君在塞外寒风中弹琵琶思乡,丈夫死后她想回家却被皇帝一句"按匈奴习俗改嫁"拒绝,最终孤独死在草原。这里突出她连命运都不能自主的凄惨。

4. 借古讽今的深意 最后诗人总结:才子佳人总倒霉,就像忠臣常被怀疑(举例萧望之、堪猛两位忠臣被皇帝猜忌)。其实是在暗讽——领导不识人才还甩锅,才是真正的悲剧根源。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王昭君的故事替所有怀才不遇的人发声 - 打破"美女=祸水"的刻板印象 - 最后点破职场/官场的现实:人才受排挤,问题在上位者 - 虽然写古代,但现代人读来依然能共鸣,比如职场遭遇不公、女性被偏见等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