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天问》为题,模仿屈原对宇宙奥秘的追问,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探讨了天地形成的哲学问题。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描绘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在天地未分之时,运动和静止已经相互依存;阴阳二气永不停歇地开合运转;天空原本只是一团元气,根本没有支撑的柱子(古人认为天由八根柱子支撑);四季更替和星辰排列都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用"门户开合"比喻宇宙运行的规律,强调一切都是自然生成。
第二部分(女娲补天传说)提出疑问:传说女娲用五色石补天,但补过的地方没有痕迹,似乎还有没补到的地方。太阳明明永不停止运转,为何某些地方却永远黑暗?诗人质疑神话传说,认为用"龙衔烛照"(神话中照亮黑暗的龙)来解释黑暗的存在并不合理。
第三部分(玉川子段)借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的观点展开:如果说日月是天的眼睛,那为什么有些地方永远黑暗?有些地方没有烛龙照明就陷入永恒黑暗?诗人坦言无法理解这些现象,只能呼唤卢仝的灵魂帮忙问天。最后两句的"苍苍"指苍天,"具形"是说天空徒有其表却无法回答疑问,流露出对宇宙奥秘的困惑。
全诗魅力在于用神话传说作为引子,通过层层追问揭示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局限。诗人将抽象哲学问题具象化(如把宇宙运行比作门户开合),在质疑传统神话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这种将科学思考与诗意想象结合的写法,让深奥的宇宙生成问题变得生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