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岩法师
战士长戈赴荔原,谋臣献策庙堂间。
吾师倜傥浮屠隐,不事王侯事经论。
两街推许住灵岩,百鸟衔花待师□。
清风一振海潮音,旷劫曾蒙祖师印。
穷秋别我欲何言,珍重详师指一弹(清异沅《山左金石志》卷一六)。
吾师倜傥浮屠隐,不事王侯事经论。
两街推许住灵岩,百鸟衔花待师□。
清风一振海潮音,旷劫曾蒙祖师印。
穷秋别我欲何言,珍重详师指一弹(清异沅《山左金石志》卷一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高僧形象,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
前四句用"战士谋臣"的世俗忙碌反衬法师的洒脱——战士在前线厮杀,文臣在朝廷献策,而这位法师潇洒地隐居佛门,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潜心研究佛经。这种对比突出了法师淡泊名利的品格。
中间四句通过"百鸟衔花"的生动画面和"海潮音"的比喻,表现法师的德行感召力。他被两街百姓推崇住持灵岩寺,连鸟儿都为他献花;他弘扬佛法就像清风吹拂海潮,声音远播,说明他的佛法修为已得到祖师真传。
最后两句写离别场景,法师在深秋告别时无需多言,只用一个弹指动作传递佛法真谛,留下"珍重"二字,显得既洒脱又意味深长。这个结尾含蓄地表达了:真正的智慧不需要长篇大论,一个动作就足以点化世人。
全诗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既有威望又平易近人的高僧形象,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如百鸟献花)和自然意象(如秋风、海潮)让抽象的佛法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超越世俗纷争、在简单中见深意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