昉著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 其二
行年已老拟何如,手植园林十亩馀。
婢仆尽能修药饵,儿孙亲教读经书。
趋时徇俗诚为拙,守道安身未必疏。
惟望多情蓬岛客,偷闲时访野人居。
婢仆尽能修药饵,儿孙亲教读经书。
趋时徇俗诚为拙,守道安身未必疏。
惟望多情蓬岛客,偷闲时访野人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晚年隐士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知音来访的期待。
首联"行年已老拟何如,手植园林十亩馀"直接点明诗人已到暮年,拥有十亩自种的园林。这里用"手植"二字特别生动,暗示这些花木都是老人亲手栽种,充满生活气息。
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日常生活:"婢仆尽能修药饵"写家中仆人会熬药,说明老人注重养生;"儿孙亲教读经书"写他亲自教导儿孙读书,展现传统文人的家风。"趋时徇俗诚为拙"直言自己不愿迎合世俗,认为那很笨拙;"守道安身未必疏"则自信地表示,坚守正道的生活并不孤独。
尾联"惟望多情蓬岛客,偷闲时访野人居"最有趣,老人像个孩子般期待有情趣的朋友(蓬岛客指仙人,这里比喻志同道合者)能抽空来他这个"野人"家做客。这种对友情的渴望,让超脱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全诗妙在把隐居生活写得既清高又不失人情味。老人虽然自称"守道安身",但最后那句对友人的期盼,让人感受到隐居者也有普通人的社交需求。这种矛盾恰恰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再超脱的人,也渴望被理解。诗中"手植""亲教"等细节,让田园生活显得具体可感,而非空洞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