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中的一次闲适漫步,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禅意。
前两句写作者的选择:石头小路不好走,但他主动放弃乘车,拄着藜杖步行。这种"舍车杖藜"的举动,暗示着放下世俗便利,追求更贴近自然的体验方式。就像现代人特意关掉导航,用双脚丈量风景一样。
后两句是行走中看到的风景:西边有云雾缭绕的古塔,东边是秋风吹过溪水的声音。一西一东,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形成美妙的对称。古塔代表悠久的人文历史,溪声代表永恒的自然律动,二者在庐山这个空间里和谐共存。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作者不追求效率(舍车),不挑好走的路(石头路),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杖藜),去感受最本真的风景(云塔溪声)。这种慢节奏的、与自然对话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尤其珍贵。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