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与虞乐行夜话,用稼轩韵
已矣君休说。
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
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⑴。
腥血洒、触人毛发。
海国孤臣偏慷慨,挽长戈、屹指金鳌月。
鲸背上,风萧瑟。
沧桑事远流传别。
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
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
谁识是、头行脰绝。
好为崖山传实录,配忆翁、心史书函铁。
石易烂,纸难裂。
叹当年、炎精中否,星颓诸葛。
三日钱塘潮不上,白雁凌江翻雪⑴。
腥血洒、触人毛发。
海国孤臣偏慷慨,挽长戈、屹指金鳌月。
鲸背上,风萧瑟。
沧桑事远流传别。
尽纷纷、阙文廋语,几般离合。
只有睢阳名姓在,此外如霜战骨。
谁识是、头行脰绝。
好为崖山传实录,配忆翁、心史书函铁。
石易烂,纸难裂。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夜谈时,借古喻今抒发家国情怀的慷慨之作。全词以沉痛的历史回忆为基调,用三个层次展开:
上阕开篇就用"已矣君休说"斩断犹豫,带我们回到南宋灭亡的惨烈场景。"炎精中否"暗指宋朝国运衰败,"星颓诸葛"比喻像诸葛亮这样的救国英才也无力回天。接着用"钱塘潮不上"的异常天象和"白雁凌江"的肃杀景象,渲染出国破时的悲凉氛围。最震撼的是"海国孤臣"四句,塑造出爱国志士在惊涛骇浪中持戈望月的孤勇形象,就像站在鲸背上迎战风暴的勇士。
中阕转入对历史记载的思考。作者感叹真实的历史被各种隐晦的记载("阙文廋语")所掩盖,就像被浓雾遮住的月光。特别提到睢阳保卫战的英雄事迹,说除了张巡等名将,更多烈士的颅骨都化作了霜雪,却无人记得他们"头行脰绝"(砍头也不屈服)的壮烈。
下阕点明创作意图:要像记录崖山海战的《心史》那样,用铁函封存真实历史。最后"石易烂,纸难裂"的对比尤为深刻——石头会风化,但纸上的文字比石头更永恒,表达了要用文字铭刻民族气节的决心。
全词就像深夜的火把,在历史废墟中照见那些被遗忘的忠魂。作者用"腥血触人毛发"的触感、"鲸背风萧瑟"的动感,让六百年前的惨痛变得可感可触。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就像词中那个在月下持戈的剪影,即使面对注定失败的命运,也要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