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恂上人还吴

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君王既行幸,法子复来仪。
虚室香花满,清川杨柳垂。乘闲道归去,远意谁能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恂上人)离开繁华的洛阳城返回吴地的场景,通过对比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宁静,表达了超脱世俗的禅意。

开篇用"天邑""天池"形容洛阳的尊贵,暗示这里曾是帝王巡幸的繁华之地。但僧人("法子")的到来和离去,像一场安静的仪式,与喧嚣的宫廷形成反差。

中间四句用简练的画面传递深意:禅房("虚室")充满花香,清澈的河边杨柳低垂。这两个意象一内一外,共同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暗喻僧人内心的清净。

最后两句是诗眼:僧人看似随意地踏上归途,但这份"远意"(超然的境界)常人难以理解。这里的"乘闲"不是懒散,而是一种看透繁华后的从容,返璞归真的禅心。

全诗妙在将深刻的禅理藏在寻常景物中:杨柳、香花本是寻常物,但结合僧人归去的背影,就变成了精神境界的象征。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从画面中自己体会那种超越功名的生命状态。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