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送周竹友

南山有虎额欲白,当年冯妇搏不得。
牛羊食尽麋鹿无,樵苏不来道榛棘。
莫徭客子心胆雄,鸡翎衔矢山桑弓。
凭林翳树毙一发,狐鸣雀噪寒山空。
向来雾雨不下食,也知文采真足惜。
萧森素壁动斓斑,猛气雄姿见风格。
我如杜陵不愿施锦鲸,琢诗包卷送赠君。
知君家学有太极,自是皋比席上人。
剪裁更入革工手,高堂寝处魑魅走。
尊前一色老莱衣,为太夫人千载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孝心的故事,用打虎送虎皮作为主线,传递了多重情感。

第一部分:打虎的惊险场面 开头描写南山有只凶猛的老虎("额欲白"说明它年纪大),连古代有名的打虎英雄冯妇都制服不了它。老虎吃光了牛羊和鹿,吓得樵夫不敢上山,山路长满荆棘。这时,一个叫莫徭的猎户挺身而出,用山桑木做的弓一箭射死老虎,山林瞬间安静下来。这里用夸张手法突出老虎的凶猛和猎人的英勇。

第二部分:虎皮的珍贵意义 诗人形容老虎生前连雾雨天都不轻易捕食(暗指它有灵性),它的斑斓皮毛格外珍贵。把虎皮挂在素白的墙上,仿佛能看到老虎生前的威风。这里诗人借虎皮赞美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

第三部分:赠礼的深层寓意 诗人说自己不像杜甫那样写华丽诗句,而是把这张虎皮精心包裹送给朋友周竹友。因为他知道对方家学渊源("有太极"指深谙道理),是能坐虎皮讲席的学者("皋比席"代指讲学)。经过工匠加工后,虎皮放在厅堂能驱邪避凶。

最动人的结尾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温情:在母亲面前,再威严的学者也像老莱子(古代孝子)一样穿着彩衣逗乐父母。诗人送虎皮的真实用意,是祝福朋友的母亲长寿安康。从猛虎到孝心,完成了从勇武到柔情的升华。

全诗亮点 1. 反差艺术:凶猛老虎→驱邪虎皮→孝亲彩衣,形成强烈反差 2. 双关手法:虎皮既是实物,也象征刚毅品格;彩衣既是孝道,也暗喻文人本色 3. 情感递进:从惊险狩猎到文人赠礼,最后落脚于最朴素的亲情,越到结尾越动人

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打虎的刺激,又能体会到朋友间的情谊,最终被那份孝心所触动。这种将豪迈事件与细腻情感结合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