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古寺中流连忘返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联"闲来古寺欲忘归,无奈征尘染素衣"直接点明主题:诗人闲暇时来到古寺,想要忘记归去,但现实中的奔波劳碌(征尘)却沾染了原本洁净的衣衫(素衣)。这里用"染素衣"的意象暗示世俗生活对纯净心灵的侵扰。
中间两联用生动的画面描绘古寺环境:"绿叶云稠荒涧水,白云青湿旧禅扉"写古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茂密的绿叶、飘动的白云、荒凉的涧水和被青色浸湿的古老寺门,构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山水画。"窗涵远色明丹篆,钟冒岚烟入翠微"则转向寺内景象,从窗户望见远处的景色映照着红色的篆字(可能指经书或碑文),寺钟的声音随着山间的雾气飘入青翠的山色中。这些描写不仅画面感强,还通过视觉(绿、白、青、丹)、听觉(钟声)和触觉(湿)的多重感官体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盛世登封今已矣,断碑无语对斜晖"将思绪拉回现实:曾经辉煌的时代(登封可能指历史上某个盛世)已经过去,只留下断裂的石碑默默对着夕阳。这里用"断碑"和"斜晖"两个意象,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义,暗示着一切繁华终将逝去,唯有古寺和自然永恒存在。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平实的语言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古寺的宁静之美,同时通过今昔对比,引发对人生、历史的思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运用,让情感自然流露,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王谌
王谌(423-491年),字仲和,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大臣,三国时期曹魏司徒王朗之后,东晋太子少傅王雅玄孙,护军司马王元闵之子。初为徐州刺史沈昙庆主簿,交好湘东王刘彧。刘彧即位成为宋明帝,除司徒参军,带薛县令,拜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转黄门侍郎。南齐建立,以冠军将军历任诸王长史。永明九年(491年)卒,年六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