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七星岩和李使君
郭外几青山,怪石嶙峋结。
中有七星岩,内蕴光明穴。
山高势嵯峨,岩深洞幽绝。
石髓滴千秋,恍惚悬素缬。
我欲登虬龙,峻坂回九折。
我欲访层岩,仙踪不易蹑。
徘徊意难忘,感叹成虚说。
贤哉李使君,不我疏远绝。
拉心同遨游,触目舒心悦。
转盼岩谷间,分明天地设。
题诗记胜游,阳春飞白雪。
抚景忆包公,贞心耿忠烈。
一砚且不持,爱民恒切切。
清声耸后尘,美政光前哲。
吾侪亦何人,岂无名与节。
岩下往还来,真心谁似铁。
中有七星岩,内蕴光明穴。
山高势嵯峨,岩深洞幽绝。
石髓滴千秋,恍惚悬素缬。
我欲登虬龙,峻坂回九折。
我欲访层岩,仙踪不易蹑。
徘徊意难忘,感叹成虚说。
贤哉李使君,不我疏远绝。
拉心同遨游,触目舒心悦。
转盼岩谷间,分明天地设。
题诗记胜游,阳春飞白雪。
抚景忆包公,贞心耿忠烈。
一砚且不持,爱民恒切切。
清声耸后尘,美政光前哲。
吾侪亦何人,岂无名与节。
岩下往还来,真心谁似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星岩的壮丽景色,同时借景抒情,赞美了李使君的为官品格和诗人自己的志向。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12句)是写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七星岩的奇特景观:城外青山环绕,怪石嶙峋,岩洞幽深,钟乳石像悬挂的丝帛般垂落千年。诗人两次用"我欲"表达想攀登探索的愿望,但又感叹山路险峻、仙踪难寻,这种矛盾心理让美景更显神秘诱人。
第二部分(中间10句)写同游之乐。诗人感谢李使君不嫌弃自己,邀请同游。在岩石峡谷间转悠时,突然豁然开朗,感叹这美景简直是天造地设。他们题诗记游,就像"阳春白雪"般高雅。这里用"阳春白雪"既形容诗歌高雅,也暗喻李使君品格高尚。
第三部分(最后10句)是借古抒怀。诗人看到景色想起清官包拯,赞美他连一方砚台都不贪,真心爱民。接着说李使君继承了这种清廉作风,政绩超越前人。最后以反问作结:我们这些人难道就没有名节追求吗?在岩下来往的人,有几个能像铁一样坚守真心?这里用"铁"比喻坚定的操守,既赞美李使君,也表明自己向往这种品格。
全诗巧妙地把山水、友情、为官之道融为一体。写景时突出"奇""幽"的特点;写人时用包拯典故和李使君形成古今呼应;结尾的反问发人深省,把一次普通游玩升华到人生追求的层面。语言上善用比喻(如石髓如缬、真心似铁)和对比手法,让深刻的道理变得形象易懂。
李聪
李聪,字士达,号北山。顺德人。明宪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进士。授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改嘉兴知府,升广西参政。明嘉靖《广东通志》卷六一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