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欲游南山行

东海广且深。
由卑下百川。
五岳虽高大。
不逆垢与尘。
良木不十围。
洪条无所因。
长者能博爱。
天下寄其身。
大匠无弃材。
船车用不均。
锥刀各异能。
何所独却前。
嘉善而矜愚。
大圣亦同然。
仁者各寿考。
四坐咸万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大自然现象比喻人生道理,传递了包容与平等的智慧。前四句用"东海"和"五岳"举例:再广阔的东海也是由无数小河汇聚而成,再巍峨的高山也不会拒绝微小尘埃。这说明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排斥,而在于包容。

中间六句用木匠和工具打比方:好木匠不会嫌弃材料(大匠无弃材),不同的木材可以造车或造船;就像小刀和锥子各有用途,没有谁比谁更高贵。这是在说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社会需要不同人才各展所长。

最后六句点明主旨:真正有智慧的人(大圣)既会欣赏优秀者,也会体谅笨拙的人。就像仁者长寿的道理一样,这种包容精神能让所有人受益。全诗用生活中常见的山川、工具作比,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海纳百川,好的领导者要像巧匠那样知人善任,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