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行
江南多木棉,轻暖胜齐纨。
慈母勤夜纺,孤镫悬阑干。
皑皑洁白华,照见冰雪肝。
线断使复续,车毁使复完。
车影似明月,一轮何团团。
月轮四更落,车轮仍盘桓。
线影如银河,九折回波澜。
波澜无已时,得成布一端。
裁布制儿衣,卖布供儿餐。
儿食日二簋,母食日一箪。
儿身著新袄,母身芦衣残。
时纺时课读,画荻呼儿看。
计偕儿北行,拜别具儒冠。
门外牵儿裾,十指尽成瘢。
不畏操作苦,翻畏关山难。
母心如飞毂,母手如转丸。
病亟床蓐冷,还虑儿身单。
命取车上线,缝衣寄长安。
衣线长在身,缝者骨已寒。
仿佛梦魂中,轧轧声未阑。
秋林听络纬,飞鸣犹悲酸。
酸风吹泪雨,此泪何时乾。
慈母勤夜纺,孤镫悬阑干。
皑皑洁白华,照见冰雪肝。
线断使复续,车毁使复完。
车影似明月,一轮何团团。
月轮四更落,车轮仍盘桓。
线影如银河,九折回波澜。
波澜无已时,得成布一端。
裁布制儿衣,卖布供儿餐。
儿食日二簋,母食日一箪。
儿身著新袄,母身芦衣残。
时纺时课读,画荻呼儿看。
计偕儿北行,拜别具儒冠。
门外牵儿裾,十指尽成瘢。
不畏操作苦,翻畏关山难。
母心如飞毂,母手如转丸。
病亟床蓐冷,还虑儿身单。
命取车上线,缝衣寄长安。
衣线长在身,缝者骨已寒。
仿佛梦魂中,轧轧声未阑。
秋林听络纬,飞鸣犹悲酸。
酸风吹泪雨,此泪何时乾。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江南母亲为儿子奉献一生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全诗通过三个画面层层递进:
第一幅是深夜纺纱图。"轻暖胜齐纨"的对比,凸显母亲用普通棉花织出比名贵丝绸更温暖的衣物。深夜独坐纺车的剪影,就像明月般皎洁,车轴声从四更响到天明,如同永不停止的银河波澜。这里用"车轮似月""线影如银河"的比喻,把枯燥的劳作写得充满诗意。
第二幅是母子生活对比图。母亲吃粗粮(一箪)、穿芦花袄,却让儿子吃两碗饭、穿新棉衣。最动人的是"时纺时课读,画荻呼儿看",母亲一边纺线一边用芦苇杆在地上教儿子认字,这个细节让严苛的母爱有了温度。
第三幅是生死诀别图。儿子进京赶考时,母亲拉着衣角的十指都是冻疮。病危时仍挂念儿子受冻,用最后力气缝制棉衣。"衣线长在身,缝者骨已寒"两句形成残酷对比,缝衣的线还暖着,缝衣的人已冰冷。结尾秋虫悲鸣的意象,让读者仿佛还能听见那架永远停下的纺车声。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没有直接说"母爱伟大",而是用纺车声、冻疮手、芦花袄这些具体事物,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沉默的牺牲。就像最后那个开放式结尾,母亲的泪与读者的泪早已分不清,这种留白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