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校十周年纪念书事

贾生过暴秦,陶公咏荆卿。
我师二人意,像政饰庠黉。
峨峨冠冕旒,拂拂垂络缨。
衰衣绘龙藻,剑佩杂琼瑛。
飒飒须眉间,戾气颇纷呈。
长目习狼顾,蜂准如钩撑。
口阖犬牙突,颧高獾颊横。
俨然豺虎姿,专制临百城。
象物既铸鼎,秉笔复题名。
谥之曰魔王,大书榜诸楹。
我故疾秦王,慨然思荆生。
匕首未见中,铁锥亦无成。
安然死沙丘,身首犹相盛。
天道不可知,众目空怒瞪。
作此代陈尸,三日不一振。
终之付楚炬,顷刻加煎烹。
示与众共弃,聊以报焚坑。
讵彼主校者,目骇心震惊。
谓我有所激,忿忿示不平。
深恐触时忌,巢覆卵亦倾。
欲我撤之去,与我争硁硁。
一笑逊谢之,区区但编氓。
愧不知时事,岂怀愤世情。
藉曰有所指,亦莫与抗争。
荆卿久绝迹,力士复销声。
况乃迂且腐,辞拙不知兵。
未能斥辛垣,尤怠篝狐鸣。
徒为儿戏事,诚何足重轻。
偶语倘不免,菹醢愿独撄。
转可不蹈海,徒饱鲨与鲸。
不则且苟延,他日看子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学校十周年纪念活动,实际上借古讽今,用历史典故暗喻现实社会。

诗人先用两个历史人物开篇:贾谊批评暴虐的秦朝,陶渊明歌颂刺杀秦王的荆轲。诗人说自己效仿这两人,在学校纪念活动中用画像和文字来装饰校园。但接下来笔锋一转,描绘的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画像中的人物戴着华丽冠冕,却面目狰狞,长着狼一样的眼睛、鹰钩鼻、突出的犬牙,活像专制的暴君。诗人故意给画像题字"魔王",公然挂在门柱上。

后半部分诗人解释自己的用意:他痛恨秦始皇那样的暴君,可惜荆轲的匕首、张良的铁锥都没能成功刺杀。现在暴君安然死去,老天爷也不开眼。诗人就用这种画像代替"暴君尸体"示众,最后还要像项羽烧阿房宫那样烧掉它,为被焚书坑儒的读书人报仇。

但学校领导吓坏了,认为诗人在发泄不满,怕惹祸上身,要求撤下画像。诗人假装糊涂说: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哪懂什么时事?就算有所指,也不敢反抗啊。现在既没有荆轲那样的刺客,也没有张良那样的谋士。我这种书呆子写写画画,不过是小孩子把戏,何必当真?就算因此获罪,我也认了,总比跳海喂鲨鱼强。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不如先活着,等着看暴君倒台的那天。

全诗妙在指桑骂槐,用历史典故暗讽当时专制统治。表面恭敬顺从,实则绵里藏针。诗人明知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仍用隐晦方式表达反抗,展现出知识分子的骨气。结尾"等着看子婴(秦朝亡国之君)"的预言,更透露出对暴政必亡的坚定信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