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官员奉命祭祀西岳华山、同时前往蜀地祭拜河源的壮丽画卷。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
1. 出行场景(前两句) 开篇用"旌旗前队一星低"展现仪仗队举着旗帜在黎明前出发的景象,就像天边低垂的启明星。"燎玉熏芗"描写祭祀时焚烧美玉和香料的隆重仪式,香烟缭绕中与华山景色融为一体。
2. 旅途风光(三四句) "石戴残云"像石头托着未散的云霞,如同展开的折扇;"栈悬斜日"写夕阳挂在险峻栈道上的画面,用"鄣泥"(马匹防泥的护具)比喻山影遮挡阳光的奇特景观。这两句把蜀道风光写得既险峻又诗意。
3. 祭祀典故(五六句) 借用"金虎"(传说中西岳神秘的祭祀器物)和"碧鸡"(古代蜀地祭祀的神鸟)两个典故,暗示这次行程既延续了古老传统,又包含新的使命。
4. 时代意义(末两句) 点明这是新时代的祭祀考贡制度,虽然昆仑河源远在荒凉西部,但通过这样的仪式将边疆与中央紧密联系。全诗在庄严祭祀中透露出对国家疆域的统一意识,用典自然,写景如画,展现了元代文人诗歌的雄浑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