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鸟赋

昔原大夫赎桑下绝气,传称其仁;秦越人还虢太子结脉,世著其神。设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则结绝之气竭矣。然而脯出乎车軨,针石运乎手爪。今所赖者,非直车之脯,手爪之针石也。乃收之于斗极,还之于司命,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著之。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窃为《穷鸟赋》一篇。其辞曰:有一穷鸟,戢翼原野。罼网加上,机阱在下。缴弹张右,翼弓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幸赖大贤,我矜我怜。昔济我南,今振我西。鸟也虽顽,犹识密恩。内以书心,外用告天。

晋夏侯湛观飞鸟赋曰:见逸游之高鸟,邈飘飏而殊逝,擢华毛以迅鹜,回劲翼以扬势,披六翮之联翩,振轻体之迢递,遂乃矜形辽廓。冯虚安翔,翩翻徘徊,上下颉颃,动素羽之习习。乱白质于日光,玩流气以差池。弄长风以抑扬,摄双翅以高举,舒修颈以儴徉。目悦妙势,心嘉羽仪,爱惠音之嘤嘤,美弱翰之参差,蹔高凌于景外,又抑身乎云崖,乍来乍往,若悬若垂,象流星之离天,似圆物之坠危,何斯游之自得,谅逸豫之可希,苟临川而羡鱼,亦观翔而乐飞。

梁沈约天渊水鸟应诏赋曰:天渊池,鸟集水涟漪,单泛姿容与,群飞时合离,将骞复敛翮,回首望惊雌,飘薄出孤屿,未曾宿兰渚,飞飞忽云倦,相鸣集池?可怜 九层楼,光影水上浮。本来蹔止息,遇此遂淹留。若夫侣浴清深,朋翻旷翠鬣紫缨之饰。丹冕绿襟之状,过波兮湛澹,随风兮回漾,竦臆兮开萍,蹙水兮兴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穷鸟赋》其实是用一只走投无路的鸟来比喻人在困境中的状态,表达了绝处逢生的感恩之情。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用典 作者先讲了两个古代名医救人的故事(原大夫救活饿昏的人、扁鹊让假死的太子复活),说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神医,那些人就真的死了。这其实是在铺垫——后面他要讲的"穷鸟"就像这些濒死之人,而救鸟的"大贤"就像那些神医。

2. 穷鸟的困境 用非常生动的画面描写一只鸟的绝境:天上地下全是捕鸟网,左右都是弓箭弹丸,飞也飞不走,叫也不敢叫,动一下都可能丧命。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恐惧感(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现代人完全可以联想到职场或生活中被各方压力包围的状态。

3. 绝处逢生 转折出现在遇到"大贤人",这个贵人以前在南方帮过它,现在又在西方救了它。虽然鸟看起来笨笨的,但懂得感恩,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告诉上天。这里能感受到作者对救命恩人的真挚感激。

4. 其他鸟的对比 后面引用的两段其他赋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鸟: - 夏侯湛笔下的是自由翱翔的鸟,在阳光下舒展羽毛,乘着风忽高忽低,像流星一样自在,让人羡慕。 - 沈约写的是池塘里的水鸟,它们成群戏水,羽毛艳丽,搅动水波的样子很优美。

这些快乐自由的鸟,正好反衬了前面"穷鸟"曾经的悲惨,更突出了被救后的珍贵。

核心思想: 全篇用鸟喻人,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① 人生可能突然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② 绝境中遇到贵人相助是极大的幸运 ③ 受助后要铭记恩情(就像鸟"内书心外告天")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的窒息感——当你被各种明枪暗箭包围时,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的状态。而最终获救的感恩,又显得格外温暖。这种经历困境后重获新生的体验,古今中外的人都能共鸣。

赵壹

赵壹(公元122——196年)(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东汉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桓、灵之世,屡屡得罪,几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穷鸟赋》答谢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赋》抒发愤懑之气。一生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今存5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