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重登午门
高墙丹赭檐牙昏,雁翅楼东东华门。
缁衣仍著羽林卫,于无皇处姑称尊。
万历乾隆受平叛,卤簿南排太和殿。
迄今五十整春秋,金水桥前红潮乱。
青青宫柳杂宫槐,宫雅唶唶阊阖开。
为期尧年与舜日,不防天家去复回。
重熙累洽安黔首,彀中驱之牛马走。
城下朝朝应卯时,九曲黄流决壶口。
缁衣仍著羽林卫,于无皇处姑称尊。
万历乾隆受平叛,卤簿南排太和殿。
迄今五十整春秋,金水桥前红潮乱。
青青宫柳杂宫槐,宫雅唶唶阊阖开。
为期尧年与舜日,不防天家去复回。
重熙累洽安黔首,彀中驱之牛马走。
城下朝朝应卯时,九曲黄流决壶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登故宫午门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古今对比展现历史变迁。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开篇四句写眼前实景:夕阳下,故宫的红墙黄瓦显得昏暗,东华门旁的雁翅楼依旧,穿着黑衣的保安(现代羽林卫)在空荡的皇宫里维持秩序。这里用"姑称尊"的调侃,暗示昔日皇权已沦为旅游景点的表演。
中间六句转入历史回忆:以太和殿前曾举行过的万历、乾隆平定叛乱典礼,对比五十年前(应指文革时期)金水桥前的红色浪潮。宫柳宫槐依旧,宫门照常开合,但皇家威仪早已不再,只剩下游客对"尧舜盛世"的想象。
最后四句升华主题:历代统治者用"太平盛世"安抚百姓(黔首),实则把人民当牛马驱使。就像每天按时打卡的上班族(应卯),看似秩序井然,实则暗藏危机——末句用黄河壶口决堤比喻社会矛盾终将爆发,极具视觉冲击力。
全诗巧妙运用故宫元素贯穿古今:羽林卫变保安、卤簿仪仗变旅游表演、上朝变打卡,揭示权力场所如何从统治中心沦为消费景观。最后点破所谓盛世不过是统治者的话术,历史循环中隐藏着汹涌暗流。语言上"红潮乱""黄流决"等色彩强烈的意象,形成震撼的今昔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