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般的江南雨后竹林图景,传递出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疏疏澹澹竹林间,烟雨冥濛见远山"就像用毛笔在宣纸上晕染出的画面:近处是疏朗有致的竹林,墨色清淡;远处烟雨朦胧中,隐约可见青山的轮廓。这种虚实相生的构图,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留白"的意境美。
后两句"记得西湖新霁后,与公携杖听潺湲"突然从画面切换到回忆,诗人想起雨后初晴的西湖边,与友人(高彦敬)拄着竹杖漫步,聆听溪水流淌的惬意时光。这里的"潺湲"流水声,既是对自然声音的捕捉,也暗喻着知己间无需多言的默契。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静止的画作与鲜活的记忆交织在一起:眼前的竹林烟雨是凝固的艺术,而记忆中的踏青听泉是流动的生活。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让读者既欣赏到画作之美,又感受到超越画面的情感温度,体会到中国文人"诗画合一"的独特审美情趣。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