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云院碑有感

玉像传香火,金钟警旦昏。
建蓝知有自,种德岂无门。
善力归慈母,馀波到远孙。
拂碑今日泪,挥洒旧松根(清柏春同治《南丰县志》卷四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寺院(齐云院)的景象,以及作者面对石碑时触发的家族情感。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三个层次的情感:

1. 寺院的庄严与传承 前四句像一组镜头:玉佛像前香火不断,金钟声每天提醒人们晨昏作息。"建蓝知有自"指寺院建筑有历史渊源,"种德岂无门"暗喻积德行善的传统一直延续。这里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2. 善行的绵长影响 "善力归慈母,馀波到远孙"是全诗核心。用"慈母的善行像水波一样影响远代子孙"的比喻,说明善良的行为会产生跨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影响不是虚无的,而是通过石碑、寺院等具体事物代代相传。

3. 个人的情感触动 结尾两句突然转入个人视角:作者抚摸石碑落泪,泪水洒在古松树根上。这个细节很有画面感——坚硬的石碑、苍劲的树根与温热的泪水形成对比,暗示即使历经岁月,祖先的德行依然能唤起后人真实的情感共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宏大的"善有善报"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具体场景(香火、钟声、石碑、松根)和私人化的情感体验(流泪)。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德会通过具体的人、事、物自然流淌,哪怕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感动。

朱彦

朱彦,字世英,南丰(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舒州司法参军。哲宗绍圣中除江西转运判官,未几,移江东。徽宗继位,召为刑部侍郎。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四年,徙知颍昌府。宣和中,以疾乞归。卒于江宁,年六十八。事见《乾道临安志》卷三、清同治《南丰县志》卷二三。今录诗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