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访隐者

路绕苍山石挂藤,结庐深入白云层。
泉鸣便隔人间世,采药知从何处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寻访隐士的幽静画面,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写山路景色:弯曲的小路绕着苍翠的山体延伸,石壁上垂挂着野藤。隐士的草屋建在云雾缭绕的深山高处,这两个画面一近一远,既展现了山路的崎岖幽深,又暗示了隐士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

后两句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表现隐士生活的神秘感:听到泉水声就仿佛与人间隔绝,采药的隐士行踪飘忽,让人猜不透他究竟跟随哪位高僧修行。这里用"泉鸣"的声音和"采药"的动作,生动地塑造出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逍遥自在的隐者形象。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一句的留白,不直接写见到隐士,而是通过"知从何处僧"的疑问,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空灵悠远。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张颉

鼎州桃源人,祖籍江宁,字仲举。张颙弟。仁宗皇祐元年进士。调江陵推官。岁饥,朝廷遣使安抚,因条献十事,救荒卓有成效。知益阳县,召土人耕垦,御蛮有方。后历任监司及知州,所至及严致理。哲宗时累官户部侍郎。苏辙以其深文狡狯而论之九罪,执政以为虽无德而有才,不报。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任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州。湖北溪瑶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