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女儿行

田家女儿年十六,卖作青衣向人哭。
自言数世居南村,纺绩为生治杼轴。
去岁田荒稼不登,一春八口无饘粥。
今年官税急难供,东西叫号惊里族。
𨽻胥门外呼一声,鸡犬仓皇上墙屋。
小儿闻之走床下,老人见之徒侧目。
向前哀告且莫嗔,朝来女儿还枵腹。
本欲留君无一钱,脱粟不能况酒肉。
白头老翁筋力衰,此去何堪受鞭扑。
愿鬻此女为人奴,老人幸免捐沟渎。
托身无过钱千贯,待价岂期珠百斛。
提笼采桑忆昔时,短发未许施膏沐。
叹息此夜朱门深,老父不知何处宿。
高堂置酒歌者谁,华筵夜半鸣丝竹。
闭户那得闻呻吟,多少离魂依草木。
爪牙之吏虎而冠,谳狱未终问钱谷。
孤村茅舍烟火稀,深山旷野虚樵牧。
里中健儿从征徭,三年不归如逐鹿。
太平天子昔何时,稻粱初肥春酒熟。
好雨既至农桑閒,五月蚕茧成衣服。
于今十室九已空,弱者死亡强者戮。
吁嗟乎此生已矣勿复言,吾将归去青山饭黄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16岁农家女孩被卖为奴的悲惨故事,通过她的遭遇反映了古代底层百姓在苛捐杂税下的生存困境。全诗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三重悲剧:

1. 家庭破碎的悲剧
开篇像电影镜头:女孩哭着被卖,只因去年庄稼绝收,全家八口人连稀粥都喝不上。今年交不起税,官吏上门催收时全家鸡飞狗跳——小孩钻床底,老人干瞪眼。老父亲为免遭毒打,只能卖女抵税,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2. 贫富悬殊的对比
后半段形成强烈反差:女孩被卖到朱门大户,深夜听着里面歌舞升平,想起露宿街头的老父。而官府像饿虎扑食般催税,农村十室九空,年轻人被抓壮丁三年未归,像被追逐的野鹿般有去无回。

3. 时代缩影的深意
结尾的回忆杀最扎心:老人怀念"太平年月"的五月,那时雨后桑田闲适,蚕丝能做新衣。如今却是弱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强者被逼为盗寇。最后"青山饭黄犊"的归隐幻想,实则是走投无路的绝望。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它用女孩的个人悲剧,揭开了所谓"盛世"的残酷真相。官吏催税时的凶恶("爪牙之吏虎而冠")、农村的凋敝("孤村茅舍烟火稀")等细节,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更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赋税制度对百姓的吞噬。直到今天,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压迫与对太平假象的讽刺,依然能引发深刻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