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干越尼子歌

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厌向春江空浣沙,
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
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自用黄金买地居,
能嫌碧玉随人嫁。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
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黄鹂欲栖白日暮,
天香未散经行处。却对香炉闲诵经,春泉漱玉寒泠泠。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人听吴音歌一曲,
杳然如在诸天宿。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鄱阳(今江西)的15岁少女的故事。她本是陕西人,如今流落到南方。厌倦了在江边洗纱的平凡生活,她选择出家为尼,在龙宫般的寺庙里剃发修行。

诗里描绘了她清苦却自在的生活:坚持五年每天只吃一顿斋饭,却依然容颜姣好;独自站在青莲下,周围是禅意的草木;她宁愿用黄金买地建佛堂,也不愿像普通姑娘那样嫁人。北方的客人见到她,还以为她是秦地(陕西)的姑娘,其实她早已抛却胭脂粉黛。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写她安静的魅力:一花一竹似乎都懂得她的心思,她不说话不微笑却能让人驻足。黄昏时黄鹂归巢,佛香萦绕在她走过的地方。夜里她对着香炉诵经,泉水声像玉石相碰般清冷。云房(僧舍)中传来吴地口音的诵经声,让人仿佛置身天界。

最后诗人感叹:谁又能完全摆脱世俗牵挂呢?他只能惆怅地乘船离去,望着碧绿的江水。全诗通过少女的修行生活,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美,也透露出诗人对尘世的矛盾心情——既向往清净,又难以真正放下。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