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隐居山林的理想主义者("山人")想要匡扶时局、改变社会的故事。他用上古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唐虞")作为治国蓝图,但最终理想落空,只剩下山中的猿猴鹤鸟为他的失败而哀鸣。
前两句写理想:这位隐士看到世间艰难,决心要像古代圣王一样重建太平盛世。"济时艰"说明他有担当,"作样看"体现他追求高尚的政治理想。
后两句写现实:他像舜帝演奏《箫韶》乐曲引来凤凰一样积极献策(古人认为凤凰象征祥瑞,这里比喻理想的政治局面),但根本没人理会。最终只能回到山林,连猿鹤都埋怨他当初离开它们的约定("盟寒"指诺言未能兑现)。
全诗用对比手法: - 理想(尧舜盛世)VS 现实(无人响应) - 行动(奏乐招凤)VS 结果(猿鹤哀鸣) - 入世济世的热忱 VS 归隐山林的落寞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猿鹤怨盟寒"这个拟人化的细节,连动物都为他的遭遇鸣不平,侧面反映出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揭示了理想主义者在社会变革中常见的困境:怀抱热忱却难觅知音,最终只能独自承受失落。
家之巽
家之巽,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理宗景定间为建康制置司干官(《景定建康志》卷二五)。后通判临安府(《咸淳临安志》卷五○)。今录诗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