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台

谁架高台眺望平,三槐无树只空名。
藩篱不限千家月,睥睨遥临百雉城。
行踏莓苔惟鸟迹,坐筹钱谷念民生。
移壶且欲持螯酌,恐负重阳一日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登高望远的场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民生的思考。

首联“谁架高台眺望平,三槐无树只空名”,诗人站在高台上眺望远方,却发现“三槐”只剩虚名,没有实际的树木。这里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曾经的繁华或象征(三槐可能代表某种荣耀或历史遗迹)如今已不复存在。

颔联“藩篱不限千家月,睥睨遥临百雉城”,诗人视野开阔,看到千家万户的灯火和远处的城墙。“藩篱不限”暗示视野不受阻碍,“睥睨”则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察姿态,表现出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欣赏和对人间烟火的关注。

颈联“行踏莓苔惟鸟迹,坐筹钱谷念民生”,诗人脚下是长满青苔的小路,只有鸟儿的足迹,显得寂静而荒凉;而坐下来时,却思考着钱粮和百姓的生活。这里对比了自然的宁静与社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

尾联“移壶且欲持螯酌,恐负重阳一日晴”,诗人想移步饮酒吃蟹,享受重阳节的美好天气,但又担心辜负了这难得的晴朗日子。这种矛盾心理既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又透露出一种珍惜时光、不忍虚度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登高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色、历史遗迹和民生问题融为一体,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诗人既陶醉于自然之美,又不忘现实责任,展现了一种超脱与关怀并存的人生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