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
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
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
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
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外做官的四川人陈景回,他厌倦了官场生活,决定辞官回乡。诗人通过对比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四川老家的美好:岷山南边土地肥沃,江水清澈鱼多,是个富庶的好地方。但奇怪的是,诗人却说住腻了想搬家。这里用了反话,其实是在说反话 - 这么好的地方都不想待,可见对官场多么厌倦。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写诗人理想中的隐居地:他看中了嵩山一带,那里平原广阔,山色明媚,百姓生活悠闲,男子仪表堂堂。诗人说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隐居地,但十年内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直接写陈景回:听说他厌倦了四川(暗指官场)喜欢上蔡(指隐居),在那里有百顷良田,可以打猎耕种,不用辛苦。但诗人用李斯的典故提醒:当年李斯贪恋权位,最后想回家乡打猎都来不及了。现在陈景回能及时回乡养老,而诗人自己则把嵩山当作未来的家。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把官场的束缚和田园的自由生动展现 2. 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人生理想 3. 巧妙用典(李斯的故事),增加内涵又不晦涩 4. 语言朴实自然,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亲切
核心思想是:与其在官场追名逐利,不如及时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