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功名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语言直白但情感真挚。
前两句用“邯郸梦”的典故(传说有人做梦享尽荣华,醒来发现黄粱米饭还没熟),比喻自己对功名的追求像一场美梦,虽然仙境(蓬瀛)遥远却忍不住向往。三四句直接表白心迹:离开家乡就是为了考取功名(鳌顶指状元,凤池指朝廷),但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五六句展现矛盾心态:明知自己还保留着文人诗酒风流的名士习惯,却又清醒认识到必须趁着年轻赶紧谋取官位。最后两句看似豁达实则苦涩:别人眼里考取功名(碧鸡金马代指朝廷显位)是寻常事,但自己只能感叹这需要天生的福气。
全诗妙在真实——既不甘心放弃理想,又清醒知道成功需要机遇;既想保持文人本色,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这种现代年轻人“躺不平又卷不动”的纠结心态,在两百年前的诗人笔下早已写得淋漓尽致。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