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高宗中兴瑞应图

嘉应祠前遮道哭,肃王一去康王独。太清图籍已飞灰,蜡诏还从发中读。

此时决计果收京,进垒澶渊事可成。半夜旌旗应改色,一时将帅旧知名。

大义孤忠不见用,十三连战真堪痛。灵武原同拥戴功,赤符翻借丹青重。

萧郎画笔最称工,祇向凉堂洒墨浓。可解狂呼图铁象,那能痛饮绘黄龙。

伤心句践兴亡地,花月茫茫天亦醉。郡壁才题誓愿诗,学宫已换忘仇字。

中原狐兔尽何难,长弓大箭空据鞍。一鞭快渡夸冰合,半臂遥传任雪寒。

云暗旧都不识路,黄袍梦醒浮江去。难为阿母祝棋心。

苦恋前身射潮处。湖山如画已模糊,粉本偷传北地无。

可惜茴香无瑞应,空教拾得中兴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南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讽刺宋高宗赵构的"中兴"假象,揭露了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本质。

开篇描写百姓在嘉应祠前痛哭,暗示宋高宗即位后抛弃了收复中原的责任。诗中用"蜡诏"(密诏)的典故,讽刺宋高宗表面说要收复汴京,实则毫无作为。"十三连战"指岳飞等将领的浴血奋战,却被朝廷辜负。

诗人用对比手法:一边是将士们"长弓大箭"准备战斗,一边是统治者"一鞭快渡"只顾南逃。"黄袍梦醒"暗指宋高宗在危难时刻只顾保命。结尾的"茴香无瑞应"更是辛辣讽刺,指出所谓"中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意象对比,展现了爱国将士的赤诚与统治者的懦弱,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偏安的愤慨。诗中"花月茫茫天亦醉"等句,用景物烘托出时代的悲剧色彩,让读者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苍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