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客舍并州已十霜,不知何处是他乡。夜闻猛雨知花尽,昼掩书斋觉日长。

已托丝桐通密意,又将清瑟理霓裳。旧来好事今能记,去岁兹晨捧御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外漂泊多年的孤独与乡愁,同时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事的追忆。

首联“客舍并州已十霜,不知何处是他乡”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在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已寄居十年,却依然感到迷茫——因为漂泊太久,甚至分不清哪里才是异乡,哪里才是故土。这种矛盾心理生动表现了游子无根浮萍般的状态。

颔联“夜闻猛雨知花尽,昼掩书斋觉日长”通过昼夜对比写孤独:夜雨摧花暗示青春消逝,而白天关在书房里觉得时间格外漫长。一“夜”一“昼”之间,把寂寞无聊的生活写得如在目前。

颈联“已托丝桐通密意,又将清瑟理霓裳”突然转入音乐描写。诗人用弹琴(丝桐)寄托心事,又整理瑟弦准备演奏《霓裳》曲。这里音乐成为排解愁绪的方式,但“密意”二字暗示心中仍有无法言说的秘密。

尾联“旧来好事今能记,去岁兹晨捧御床”突然转折:从前的美好往事历历在目,而去年此时还在皇帝身边侍奉。这一对比既突出了现在的落魄,也暗含对往昔荣光的怀念,让漂泊的苦涩更深一层。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回不去了”的怅惘:十年异乡生活让人模糊了家乡的概念,而记忆中的荣华富贵与眼前孤寂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没有直接哭诉,而是通过听雨、弹琴、回忆等生活片段,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刻骨的孤独感。特别是结尾“捧御床”的细节,像突然打开的记忆闸门,让所有漂泊之苦都有了缘由——原来这不是普通游子,而是一个曾经显赫、如今流落他乡的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我好惨”更有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