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日常生活,充满宁静禅意。
前两句写僧人采药的生活场景:他每天在溪水边寻找茯苓(一种药材),山岩间的柴门常常关着,衬托出凤山的幽静。这里用"寻茯苓"这个具体动作,暗示僧人清苦自律的生活状态;"岩扉常掩"则巧妙表现了与世隔绝的隐居氛围。
后两句转到僧人回到居所后的日常:他把僧袍挂在树林间,随手剪下芭蕉叶来抄写佛经。这两个动作特别生动——"挂衲"展现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而"芭蕉写经"这个细节既体现就地取材的智慧,又暗含佛家"一花一世界"的禅理。
全诗妙在通过四个生活片段(采药、掩门、挂衣、写经),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僧人超脱物外的形象。没有直接说教,但每个动作都渗透着禅意,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宁静美好。特别是最后芭蕉叶写经的意象,把修行融入日常的意境表现得清新脱俗。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