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躬诗

尝闻古人说:正直神不欺。
忠义恒独守,坚贞每自持。
效官已十载,理剧犹未期。
狱听除苛惨,刑章息滞疑。
岂得保世业,谅以答明时。
顾无白玉玷,忽负苍蝇诗。
扃锢非所耻,幽冤谁为辞!
楚囚应积□,秦系亦衔悲。
永夜振衣坐,故人不在兹。
流灵自芜漫,芳草独葳蕤。
日月行无舍,平生志莫追。
山林如道丧,州县岂心期?
助思纷何在,清神怅不怡。
自怜暗成事,感叹兴此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古代官员对自己十年为官生涯的深刻反思。他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坚守正直的艰难,以及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苦闷。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初心与坚守(开头到"谅以答明时") 诗人以"正直神不欺"开篇,表明自己始终相信做人要正直忠义。在十年任职期间,他努力简化严酷的刑罚制度,处理积压案件,想用清明的政绩来报答朝廷信任。这里能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像捧着易碎的瓷器一样小心守护着自己的原则。

2. 冤屈与困境("顾无白玉玷"到"秦系亦衔悲") 笔锋突然转折,用"白玉沾苍蝇"的比喻,暗示自己突然遭到诬陷。即使被关押也不觉得羞耻,但无人为他辩白的孤独感扑面而来。这里用"楚囚"(楚国俘虏)和"秦系"(秦朝囚徒)两个典故,把个人冤屈上升到古今忠臣的共同悲剧。

3. 孤独与迷茫("永夜振衣坐"到结尾) 深夜独坐的诗人,看着荒芜的庭院和茂盛的野草,感到时间流逝而抱负未成。最打动人心的矛盾出现了:他既向往山林隐逸,又放不下州县百姓;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清明的神志也变得忧郁。最后"自怜暗成事"的感叹,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坚持正义反而让自己陷入困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没有刻意美化官场,也不故作清高,而是诚实记录了一个好官在浑浊官场中的心理挣扎。特别是结尾的迷茫,让现代人也能共鸣——我们是否也常在现实与理想间摇摆?是否也曾在深夜质疑自己的坚持?这种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