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述怀二首 其一

忆我婴孩日,及兹春雨际。
我祖尚书郎,江乡有遗隧。
族人重追远,每岁集坟次。
我从父兄后,先期理去枻。
父为缉衣裾,母为治果饵。
登陇力或疲,父时抚我憩。
事毕涉江还,母子欢相慰。
去此几何时,双亲淹然逝。
而我复远迈,不遑肃祀事。
渺渺松楸围,怜有归梦至。
感彼夜鸟啼,衔哀泪频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清明节扫墓为背景,通过回忆儿时与父母共同祭祖的温馨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双亲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尽孝的愧疚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情感层次: 1. 童年记忆(前12句) 诗人回忆小时候跟随父母回乡扫墓的情景:祖父曾是朝廷官员,家乡留有祖坟。每年清明族人都会聚集祭拜,年幼的诗人跟在长辈身后帮忙准备。父母为他整理衣服、准备点心,走山路累了父亲会温柔地安抚,回家时母亲总是欢喜地迎接。这些细节像家庭录像般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族祭祀的温情画面。

2. 现实对比(中间4句) 笔锋突然转到残酷现实——父母已离世多年,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在外,连基本的祭扫都难以做到。这种时空错位感形成强烈反差,"去此几何时"一句尤其令人心酸,仿佛昨日还在父母膝下,转眼已天人永隔。

3. 深夜思亲(最后4句) 诗人望着远方松树林(代指墓地),只能在梦中回到故乡。夜间鸟啼声更添哀愁,让他止不住落泪。这里"夜鸟啼"的意象既渲染氛围,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打动人心之处在于: - 用准备祭品、山路休息等生活细节,展现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 通过"欢相慰"与"泪频坠"的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悲痛 - "不遑肃祀事"道出现代人的共同困境:在奔波生活中难以兼顾传统孝道

诗人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像讲述家庭老照片般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平凡细节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