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宴别(一作许浑诗)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送别时的复杂心情,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用"云物如故乡"的错觉开篇,明明眼前风景和家乡相似,却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异乡的路",这种矛盾感瞬间勾起读者的乡愁。三四句点明主人公多年未归,此刻骑马独行,连春天都快过完了——用"春色暮"暗示青春流逝、归期渺茫。

最精彩的是后四句的告别场景:树下摆酒饯行,夕阳把树影投在水面,明明该是音乐送别的温馨时刻,他却突然"摇鞭背花而去"。这个干脆利落的转身,比任何哀愁的描写都更有力量——既藏着对故乡的执念,又带着游子特有的倔强。特别是"背花"这个动作,仿佛连美好的春景都不忍多看,怕动摇离去的决心。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恍惚的乡愁切换到决绝的背影,没有直接说思念,却让每个在外漂泊过的人都懂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滋味。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克制中的深情。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