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崖碑(咸淳六年)

凄凉浯水迹如扫,漫郎宅荒崖畔草。
雨淋日炙山骨癯,磨得人间岁月老。
粤从天地开辟来,经济何代无奇才。
若得高名烂青史,底恨白骨埋黄埃。
孽臣边将乱国纪,郭公千载凛不死。
纪在中兴第一功,三绝宁论文与字。
吁嗟古往而今来,插天何处无石崖。
两京未复百战罢,铜驼荆棘谁能开。
世事轮云可悲慨,文学老生品何在。
君不见零落寒溪几世孙,自打元家古碑卖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荒废的磨崖碑,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埋没的感慨。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荒凉景象(前四句)
用"凄凉""荒""雨淋日炙"等词描绘石碑残破的景象,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漫长岁月。这里把石碑拟人化,说它被风雨摧残得瘦骨嶙峋("山骨癯"),却默默记录着人间沧桑。

2. 历史反思(中间八句)
诗人思考历史规律:每个时代都有治国能人("经济奇才"),但真正能名垂青史的很少。特别提到唐代名将郭子仪("郭公")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实际贡献("第一功"),而非碑文的文采书法("三绝")。

3. 现实感慨(最后八句)
笔锋转向当下:虽然到处都有可以刻碑的石崖,但国家仍未统一("两京未复"),都城荒芜。最后用寒溪后人变卖祖碑的典故,讽刺世人重利轻文,暗示宝贵的历史记忆正在流失。

全诗亮点:
- 用石碑的"老"来比喻历史的厚重
- 通过对比古今英雄的遭遇,揭示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 结尾的卖碑情节,生动表现了文化传承的危机

诗人借古讽今,既感叹英雄被遗忘,又忧虑当下文化衰败,表达了对历史价值的深刻思考。

江琼

江琼,字彦藻,天台(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六年(一二七○)知祁阳县(《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