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战乱后路过小姑山时的沉重心情,充满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写归途所见:往东南方向的路荒凉冷清,皖口一带的群山仿佛在向我招手。这里用"莽萧条"和"若为招"的拟人手法,暗示山河依旧但物是人非。
中间四句是历史回忆:当年江上的战舰像一盘没下完的棋局,八年的战乱往事都随寒潮远去。现在顺风而下的船只走得飞快,而中原地区战火未熄,战马仍在奔腾。用"残棋"比喻未结束的战争,"寒潮"象征冷酷的历史,"汗马骄"暗指清军铁骑的嚣张。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我这个孤独的旅人不敢回头看,因为满眼都是战火焚烧后的苍茫景象。"劫灰"是佛教用语,指战火后的灰烬,这里把个人漂泊感与国家伤痛融为一体。
全诗通过荒凉景物与战争记忆的交织,表达了知识分子在朝代更替时的无力感。没有直接写血腥场面,但用"残棋""劫灰"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创伤的深远影响。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