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月歌
谁剪海犀革,一尺如月圆。
锦绦挂东壁,时或生紫烟。
上画胡奴驰铁骑,白草经霜枯满地,貂袄回头臂两弓,远
望双飞皂雕至。
此物怀当弱冠年,高插庐子城东边。
射罢周瑜冢头坐,常浇绿酒呼重泉。
抱书十度金陵走,丈夫蹭蹬终不偶。
没羽徒夸射虎人,毛锥负却穿杨手。
摩挲此物敝埃尘,感慨从前一怆神。
道旁裋褐成衰丑,谁识飞扬跋扈人。
锦绦挂东壁,时或生紫烟。
上画胡奴驰铁骑,白草经霜枯满地,貂袄回头臂两弓,远
望双飞皂雕至。
此物怀当弱冠年,高插庐子城东边。
射罢周瑜冢头坐,常浇绿酒呼重泉。
抱书十度金陵走,丈夫蹭蹬终不偶。
没羽徒夸射虎人,毛锥负却穿杨手。
摩挲此物敝埃尘,感慨从前一怆神。
道旁裋褐成衰丑,谁识飞扬跋扈人。
现代解析
《箭月歌》是一首充满豪情与落寞的咏物诗,通过描写一张挂在墙上的弓箭,展现了诗人从少年壮志到中年失意的人生历程。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弓箭的英姿(前八句)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这张弓:像剪下的犀牛皮一样坚韧,圆如满月。挂在东墙的弓有时会泛起紫烟(可能是光线效果),弓身上画着胡人骑兵在枯草霜地上奔驰的图案。诗人回忆年轻时带着这张弓的潇洒生活——插着弓在城头漫步,在周瑜墓前射箭饮酒,仿佛能与地下的英雄对话。
2. 现实的失意(中间六句)
转折出现在"抱书十度金陵走",诗人十次奔赴金陵(南京)求取功名却屡屡受挫。他自嘲空有射虎的箭术(没羽指箭术高超),却不得不拿起毛笔(毛锥)谋生,辜负了自己百步穿杨的本领。这里用"射虎人"和"穿杨手"的对比,突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3. 暮年的感慨(最后四句)
如今只能抚摸着蒙尘的旧弓黯然神伤。穿着粗布短衣的诗人已不复当年英姿,路人怎会知道这个憔悴老头,曾经是个意气风发的神射手呢?"飞扬跋扈"在这里不是贬义,而是指年轻时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张弓串起人生轨迹,物与情交融
- 豪迈的弓箭意象与落魄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 最后四句尤其动人,英雄暮年的画面令人唏嘘
- 通篇没有直接说"我有多惨",但每个对比都让人感受到壮志未酬的悲凉
就像现代人看着年轻时获得的奖杯奖状感慨一样,诗人通过弓箭这个"青春纪念品",道出了每个经历过梦想与现实落差的人都能共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