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高僧形象,传递出洒脱自在的禅意。
第一首前两句用"鹤形"比喻高僧清瘦脱俗的外表,他在千株松树下与两卷经书相伴,画面充满仙风道骨。后两句是问道的对话,高僧没有说大道理,只是用"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样自然的景象作答,暗示道法自然,万物各得其所的禅理。
第二首写高僧的生活状态。他住在幽静的山野,整年不与人来往,完全顺应自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他有时直接登上孤峰顶,在月光下拨开云雾长啸一声。这个场景既展现了他无拘无束的性格,也象征着破除迷障、直指本心的禅悟境界。
全诗用简单自然的意象,塑造出一个与世无争、随心自在的修行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不受世俗束缚、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自由。诗中"云水""孤峰""月下长啸"等画面,既真实又充满诗意,传递出淡泊宁静中蕴含的生命力。
李翱
李翱(772年—841年),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西凉李暠后裔,北魏李冲十世孙。贞元年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亦师亦友。在思想上,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