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襄太史携同似公赞夫代骧定国再过观梅时梅先开者飘落几尽止从山畔得一株太史方惘然不知梅开近皆两度也此事已三年矣是在梅花主人为之纪事 其一
吟眺几徘徊,聊人是早梅。
直愁花易落,不厌客频来。
辨蕊时披竹,寻芳更上台。
最怜归路晚,山畔一丛开。
直愁花易落,不厌客频来。
辨蕊时披竹,寻芳更上台。
最怜归路晚,山畔一丛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结伴赏梅的雅趣,以及他们对短暂花期的淡淡感伤。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寻梅图景:
开头两句写诗人们一边吟诗一边徘徊,在初开的梅花前驻足。这里的"早梅"暗示花期刚开始,为后文的"花易落"埋下伏笔。
三四句直抒胸臆:既担心梅花凋谢得太快,又欣喜朋友们常来相聚。这种矛盾心理生动展现了文人对美好事物既珍惜又怕失去的细腻情感。
五六句用两个具体动作描写寻梅之趣:拨开竹枝辨认花蕊,登上高台寻找芳踪。这两个日常动作被赋予诗意,让读者仿佛看见一群雅士在山林间专注寻梅的身影。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傍晚归途时,突然在山边发现一丛盛开的梅花。这个意外发现就像生活馈赠的小惊喜,为整天的寻梅之旅画上圆满句号。用"最怜"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喜爱。
全诗妙在将文人雅集写得如此生活化,没有刻意堆砌典故,只是如实记录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日常出游。通过"愁花落""喜客来"这些朴素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珍惜当下、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山边那丛傍晚偶遇的梅花,就像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美好,永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