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译文及注释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是谁在美丽的楼阁上吹笛子?悦耳的笛声随着轻风断断续续传来。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

响遏(è)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lóng)
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
遏:止住。 碧落:天空。道家称天空为碧落。清:清越。形容笛声清悠高扬。 帘栊:挂着帘子的窗户。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fù)就一篇怀马融。
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
三弄:指《梅花三弄》。 桓子:晋朝的桓伊。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liáo)亮尚飘空。
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淡散。
尚: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是谁在美丽的楼阁上吹笛子?悦耳的笛声随着轻风断断续续传来。
当笛声嘹亮时,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当笛声清和时,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
笛声优美,就像当年桓伊随兴所至为王徽之奏的三首曲子;而曲调的优雅更让人想起马融的笛赋中所用的词句。
一曲吹毕,不知道吹奏的人是否还在画楼上,而那嘹亮的笛声却好像还飘荡在空中,久久淡散。

注释
画楼:雕梁画栋的楼阁。
遏:止住。 碧落:天空。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清:清越。形容笛声清悠高扬。 帘栊:挂着帘子的窗户。
三弄:指《梅花三弄》。 桓子:晋朝的桓伊。
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
尚: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听到笛声的场景,通过笛声引发的情感与联想,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与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句用问句引出笛声的来源,笛声随着风断断续续传来,营造出朦胧悠远的意境。"画楼"暗示吹笛人可能身处华美之地,而"断续风"让声音显得飘忽不定,增添神秘感。

三四句用夸张手法写笛声的穿透力:声音高亢得仿佛能拦住天上的行云,清冷的月色也随着笛声透进窗棂。这里将听觉与视觉交融,笛声的"响遏行云"与月光的"清冷"形成奇妙对比。

五六句借用典故:东晋桓伊擅长吹笛,每次兴起就吹奏三曲;东汉马融写过《长笛赋》。诗人听到动人笛声,自然联想到历史上与笛相关的雅士,展现了对知音的向往。

结尾最有意境:笛声停歇后,余音仍在空中回荡,诗人甚至不确定吹笛人是否还在。这种"曲终人不见"的怅惘,让整首诗从写景升华到对人生际遇的思考——美好的事物就像这笛声,来去无踪却令人回味。

全诗以笛声为线索,将现实感受、历史典故和人生感悟自然串联。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声音的描绘传递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