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子侨吴十年矣甲申冬以京兆诏起感述
伯鸾高士未受职,五忆长谣去京国。
运期姓氏无人知,汉皇悲伤求不得。
我佩子绂逢清时,左飧右粥皆帝力。
赁庑聊复充偕隐,灭灶何尝希悻直。
往者巨屏防蔽贤,坐耗太仓自投劾。
本非汲黯薄淮阳,敢望樊英应坛席。
忽闻徵辟到东山,便办严装趋北阙。
黄图三辅古称雄,赤县九门今更剧。
自从近畿更水旱,未免穷檐有饥溺。
要令襦裤遍拊循,庶几桴鼓少衰息。
东望瀛海通析津,北游空桐戴斗极。
鹿车对挽夙所慕,油幢共引愿岂及。
画眉未敢被轻惰,蓬头幸复知礼则。
京秩从来策旧勋,夙夜寅清励明德。
运期姓氏无人知,汉皇悲伤求不得。
我佩子绂逢清时,左飧右粥皆帝力。
赁庑聊复充偕隐,灭灶何尝希悻直。
往者巨屏防蔽贤,坐耗太仓自投劾。
本非汲黯薄淮阳,敢望樊英应坛席。
忽闻徵辟到东山,便办严装趋北阙。
黄图三辅古称雄,赤县九门今更剧。
自从近畿更水旱,未免穷檐有饥溺。
要令襦裤遍拊循,庶几桴鼓少衰息。
东望瀛海通析津,北游空桐戴斗极。
鹿车对挽夙所慕,油幢共引愿岂及。
画眉未敢被轻惰,蓬头幸复知礼则。
京秩从来策旧勋,夙夜寅清励明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妻子写给在外做官的丈夫的深情告白,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夫妻间的相守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用汉代隐士梁鸿(字伯鸾)的典故,暗示丈夫像古代贤士一样淡泊名利。但不同的是,丈夫如今遇到清明时代,能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官职("左飧右粥皆帝力"),妻子对此感到欣慰。
2. 中间部分写丈夫为官的经历。先说他曾因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而辞官("坐耗太仓自投劾"),现在突然接到朝廷征召。妻子理解丈夫的责任感——京城周边灾荒严重("自从近畿更水旱"),需要好官去救助百姓("要令襦裤遍拊循")。
3. 最后流露妻子心声:虽然羡慕别人夫妻相伴("鹿车对挽夙所慕"),但更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以"画眉"的典故自勉会做好贤内助,并提醒丈夫要清廉勤政("夙夜寅清励明德")。
诗歌亮点在于:
- 用"灭灶"(梁鸿妻子孟光的故事)、"鹿车"(鲍宣夫妻共挽鹿车)等典故,既赞美丈夫品格,又含蓄表达思念
- 将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自然结合,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 语言质朴却情深,既有"蓬头幸复知礼则"的幽默自嘲,又有"庶几桴鼓少衰息"的民生关怀
全诗通过妻子的视角,生动呈现了一个清廉官员的家庭生活,既有夫妻分隔的淡淡愁绪,更有对丈夫为国效力的自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