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同时暗含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景:连绵的青山仿佛到了尽头,在幽深的寺庙旁矗立着一座高楼。这里用"欲尽头"让静止的山有了动感,而"危楼"(高楼)与深山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楼的孤高。
三四句继续写楼的特点:楼下狭窄得连车马都容不下,楼上却有着高耸入云的屋檐。这种夸张的对比手法,既写出了楼的险峻,也暗含了某种人生境遇的象征。
五六句是精彩的景物描写:乌鸦在暮色中的田野上飞落,大雁隐没在雾霭笼罩的沙洲——这典型的秋景最是动人。诗人用"趁晚""最宜秋"这样生动的词语,让画面充满动态美和季节感。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江南虽然风景优美,但在诗人眼中总是缺少些什么。当他北望时,涌上心头的是对故国的深深愁绪。这里的"空多"二字尤其耐人寻味,既有徒然的意味,也包含着无法排遣的忧愁。
全诗最妙处在于:前六句看似纯粹写景,实则处处为最后的抒情铺垫。那高耸孤独的楼,那暮色中的飞鸟,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最后点明的"故国愁",让之前所有的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思念的色彩。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既含蓄又深刻。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