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苗先麓寒镫订韵图
大雅久沦歇,正音委榛芜。
永明肇四声,稍变周汉模。
开皇集八士,牙旷相饰揄。
夜半画纲纪,韵学玆权舆。
承袭一千载,灌莽成康衢。
韩公颇好古,枉啜六经腴。
放者骋游骑,敛者如辕驹。
进退失所恃,不得返皇初。
有宋盛文藻,才老信狂夫。
陈生兴晚明,秉烛照幽墟。
胜广驱除毕,沛下风云趋。
圣清造元音,昆山一鸿儒。
中天悬日月,堂堂烛五书。
上追召陵叟,千载若合符。
斯文有正轨,来者何于于。
江戴扬其波,段孔入其郛。
苗髯最晚出,汇为众说都。
精思屈鬼膝,高论揖唐虞。
鬻熊皎入梦,薪火耀天枢。
神光不可熄,长夜一镫孤。
风雪交四壁,横膏校残书。
人谓髯何惫,髯谓吾自娱。
自我与髯友,大海礼閒鸥。
时洗筝笛耳,一听秦青讴。
物外有真知,肝鬲助歌歈。
爱髯不忍别,作诗写区区。
永明肇四声,稍变周汉模。
开皇集八士,牙旷相饰揄。
夜半画纲纪,韵学玆权舆。
承袭一千载,灌莽成康衢。
韩公颇好古,枉啜六经腴。
放者骋游骑,敛者如辕驹。
进退失所恃,不得返皇初。
有宋盛文藻,才老信狂夫。
陈生兴晚明,秉烛照幽墟。
胜广驱除毕,沛下风云趋。
圣清造元音,昆山一鸿儒。
中天悬日月,堂堂烛五书。
上追召陵叟,千载若合符。
斯文有正轨,来者何于于。
江戴扬其波,段孔入其郛。
苗髯最晚出,汇为众说都。
精思屈鬼膝,高论揖唐虞。
鬻熊皎入梦,薪火耀天枢。
神光不可熄,长夜一镫孤。
风雪交四壁,横膏校残书。
人谓髯何惫,髯谓吾自娱。
自我与髯友,大海礼閒鸥。
时洗筝笛耳,一听秦青讴。
物外有真知,肝鬲助歌歈。
爱髯不忍别,作诗写区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曾国藩写给好友苗先麓的,主题是赞美苗先麓在音韵学上的成就。我用大白话帮你解析:
1. 背景铺垫:
开头说古代雅乐(大雅)早就失传了,音韵学也荒废了。从南北朝永明体开始搞四声,到隋朝学者研究音韵,这些就像在黑夜里摸索规则。
2. 历史脉络:
用开车比喻音韵学发展:韩愈想复古但走偏了,宋代学者太狂放,明朝学者像举着火把探路。直到清朝顾炎武(昆山鸿儒)出现,才像太阳一样照亮音韵学,和古代大师接轨。
3. 主角登场:
苗先麓(诗里称"苗髯")是集大成者,虽然研究条件艰苦(风雪夜独自点灯校书),但他乐在其中。别人觉得他辛苦,他却觉得是享受。
4. 诗人互动:
曾国藩说自己和苗先麓的友谊,像海鸥一样自在。他们超越世俗追求真学问,这种精神让他忍不住写诗赞美。
核心思想:
-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长夜一灯孤")
- 真正的学者把艰苦研究当乐趣("髯谓吾自娱")
- 知音难觅的珍贵("作诗写区区")
现代启示:
就像现在搞科研的学者,可能条件简陋、不被理解,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诗中那种对学问的纯粹追求,和知己间惺惺相惜的感情,今天依然动人。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