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没有月亮的中秋夜,通过反差手法传递出淡淡的遗憾和思念。
前两句先营造中秋应有的热闹场景:远处传来歌舞声,华丽的楼阁上人们正在庆祝。诗人强调"月华最好是中秋"——中秋的月光本应是最美的,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拟人手法解释月亮缺席的原因:月宫里的嫦娥仙子怕人们看到圆月会勾起离愁("伤离思"),所以故意拉上厚厚的云幕("云幕重重"),不肯露面("不上钩"指月亮没有像鱼钩一样挂在天上)。
全诗妙在: 1. 用"笙歌画楼"的热闹反衬无月的遗憾 2. 把自然现象写成嫦娥的善意,赋予神话色彩 3. "不上钩"的比喻既新鲜又贴切 4. 表面写月,实则寄托人间离别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抱怨无月,而是通过这个美丽的想象,让遗憾中带着温暖,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情感表达方式。